青晓

高人以饮为忙事,浮世除诗尽强名。
多谈风月,少发牢骚。
退坑了,取关随意。一年多来玩得很开心,只是自己没有当初那样的热情了。

明月在 2

楼诚

目录

 

4

1940年的春天来得太迟。

自1939年伪政府粉墨登场,不管是重庆还是延安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,最终换来的是第三战区的重大胜利。而在上海斡旋的人还是一样的神色严峻,不敢生出半分依依向物华的情趣。有些人像寒梅,先春而开,望春而凋,浓烂花光在其身后铺开,只能换得一声“常作去年花”的喟叹。①

明楼先是头疼,这是老毛病了。可他断断续续地头疼了几个礼拜,最后顺理成章地发起了高烧。大姐的三七烧过,明诚打电话叫苏医生来看。此后一段时间,不算机密的文件都有人复写了拿到家里,定时来取,办公厅时常有人打电话来问明长官的情况,没人催他回去整顿上海经济。明诚这段时间总是呆在家里,有时在房间里一坐就是小半天,恍惚中才意识到这偌大的公馆就这样空出了好几间房间,他就像是被抛弃在了回忆里,徒劳地等着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回头。

死去的人不能安心地长眠,她惦念的生者如今在各处煎熬。

如今明楼明面上病着,明诚更不能生出偷闲的念头。电报一份份地从各个信息来源递到明诚手里,又流向明楼,而来自外部的试探也从未停歇过,他们二人依旧是整夜整夜地不能成眠。终于有一天夜里,明楼打断了明诚疲惫的声音:“去休息吧。”

明诚哼了一声。“你才该休息,真当自己好透了么。”

明楼叹了口气:“我怕功亏一篑。”

明诚翻了翻手里的纸张,把一份从大姐开在北平的公司来的信件递给了明楼:“应该是有关明台的信,你看看吧。”

明楼扫了两眼又放下。

“不如说些别的,权当是我累了。”

城市笼罩在黑夜里,寂寂无声。他们坐在明楼的书房里,窗帘拉着,开了一盏台灯,暖黄的灯光只能照到彼此的脸。明诚看着明楼,似乎从他眼里看见了塞纳河,沉默而坚忍,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。

 

5

刚到巴黎的那会儿,明镜经常发电报来。二十五六岁的明楼,十七八岁的阿诚,谁都没有惹事生非的闲情,大姐有眼前的麻烦在来回蹦跶,却还是要分出心思来挂念天边的两个。

临行前,大姐特地当着他的面嘱咐明诚:“好好照顾你大哥,他不会烧饭。”当天争强好胜不服气的明大公子东西也不收拾,出入厨房,烧出了一锅拿糖哄明台,明台都不肯喝的汤。上天入地,无所不能的明楼此生最不会做也最不要做的大概就是饭菜了。不过好在有明诚,他这辈子也不用费心去学。

明楼有课要上,明诚一时半会却找不到要做的事儿。他最初就是白天逛逛马路,买菜做饭,晚上跟明楼闲聊,读他买来的书。后来明诚的法语越来越好,巴黎的路也走得很熟,他就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各种书铺里,用明楼给他买汰烧的法郎买书看,明楼问起来还能理直气壮地责怪卖菜的黑心。明楼拨着碗里的菜,无奈地说:“你想要看什么就同我讲,也不用从我嘴里往外抠吧。”

明诚吃着不搭话。和明楼几年斗争下来,他知道该怎么噎明楼的话头。

“你最近买的什么?”

“尼采,全是尼采。”

明楼笑了一声:“你跑到巴黎来读尼采。”

“我早知道了。我看的你都不爱看,所以我也没想着要让你去买。”明诚把最后一块肉挟进明楼碗里。

“我没这意思。你看啊,你是中国人,他是德国人。你读他的书,读的是法文译本,你法语又不是最好,你算算这中间得隔了多少道障碍,让你去误解,曲解。你倒和我说说,你读出什么了。”

“太深刻的没有,我就觉得他不合时宜。”

“怎么不合时宜?”

“战争让人狂热,他却不肯狂热。现实教他低头,他就要重估一切。我不爱他的个人英雄主义,我也不爱那个时代的思潮。”

明楼抬起头来:“我不要你走他的路,不要你在都灵街头痛哭,我只要你像他一样,有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的决心,不屈从,也不盲从。”

“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原来不读书②。”明诚说,“读书救不了中国,要靠暴烈的行动。”

“救得了。”明楼的声音无比坚定,“坑灰未冷,是因为烧不尽天下的读书种子,也烧不尽正义与良知的呼喊。保家卫国需要刀、枪,也需要笔、墨。刘邦项羽是不读书,可萧何范增是读书的。只有这样,才能不被腐蚀,不被摧残,才能不屈从,不盲从。”

明楼站了起来,走到床边。塞纳河畔灯火通明,万家烟火印刻在他的眼里。

“我从地狱来,到天堂去,正路过人间③。”

 

6

后来明诚读了《红与黑》,这本书是明楼给他读的。明诚读到于连最后的演讲,觉得司汤达在那时剥下了小说的伪装,是自己站到了法庭上发言。于连是个极其复杂的角色,浅薄又深刻,意志坚强,不择手段,骄傲而自卑,悄无声息地生,轰轰烈烈地死。

“他望着那只雄鹰。这曾经是拿破仑的命运,有一天这也将是他的命运吗?”

明诚想,那大概是时代的命运,时代终究是无法抵抗的。他生来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,但他读到太多失败的事,真实的,虚构的,越读他便越困惑,越犹豫不决。

尼采说上帝已死,那从此他就不需要虚无的偶像。明诚没那么着魔,自然也没那么坚强。

1929年很难捱,接下来的每一年都不会好过。蒋桂战争,粤桂战争,冯玉祥和蒋介石闹得不可开交。星星之火在燃烧着,逐渐进入正轨,而前路依然荆棘密布。中华民族从不缺少抵御外敌的勇气,更加不缺少内斗的自觉,这让人痛心又无奈。

十二月的一天,明诚把自己的苦恼一股脑地告诉了明楼。他说了很久,明楼一直听得很认真。明诚谈到战争,谈到崩溃的经济,谈到他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步步迫近的危险。末了明楼用一句话概括起来,就是:“你想救国,但你怕是徒劳。”

明诚点了点头。

“你会这么想,是件好事。你十六岁上,我让你读了夏完淳的诗,背一首我听听。”

明诚背的是《精卫》。

“北风荡天地,有鸟鸣空林。志长羽翼短,衔石随浮沈。

崇山日以高,沧海日以深。愧非补天匹,延颈振哀音。

辛苦徒自力,慷慨谁为心?滔滔东逝波,劳劳成古今。”

“那后人是怎么评价他的?”

“悲歌慷慨千秋血,文采风流一世宗。我亦年华垂二九,头颅如许负英雄。④”

明楼点了点头:“‘引刀成一快,不负少年头‘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,可那时支撑着汪兆铭的不是对未来的向往,而是一股莽撞的气血。所以他活到现在,活得越来越没样子。他是利己主义者,我们最起码要做个功利主义者。’’”

明诚有些不理解地看着明楼。明楼没有回答他的问题。

“夏完淳参加起义的时候,汪兆铭实施刺杀的时候,都是抱着舍身成仁的念头。夏完淳的道路走得慷慨悲壮,而汪兆铭侥幸未死,从此就贪生怕死,摇摆不定起来,这是谁都没想到的。”

“大哥的意思,是要我在精神上学夏完淳,不做汪兆铭么?”

明楼想了想:“也不全是。”

“如你所讲,在大多数人身上,时代是不可抗拒的,我不敢说我就是个例外。如今所有的中国人都站在这么一个岔路口上,那就不得不选择,既然选择了抗争,就要接受自己志长羽翼短的客观条件。现在我们救不回所有的人,但起码可以救自己,可以不开始死去。”

“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服从。压迫得越厉害,服从得越厉害。⑤”明诚喃喃道。

“是,你说的有道理,可要救中国,就必须要勇于抗争,勇于发声,要置之死地而后生。”说完最后一句话,明楼捂住了嘴,笑着说:“若是听到我这样和你说,大姐非打断我的腿不可。”

那时明诚还不知道明楼在暗地里做了多少事情,但他已经隐隐感觉到明楼走上了一条危险而瑰丽的道路。明诚不屈从,不盲从,但他知道自己一定会跟上大哥的脚步,这样也不算是亦步亦趋。

雨水模糊了从窗户投出的视线,明诚看不见对岸的风雨,乡音乡情好像也离得更远。没有国,自然没有家乡。李商隐写“阶下青苔与红树,雨中寥落月中愁”,明诚却没有从那轮千里与共的明月里看见无尽的愁怨。只要明月在,只要人人都愿向上看,向上生长,黑夜就不算暗无天际。


①:李商隐《忆梅》:

定定住天涯,依依向物华。寒梅最堪恨,常作去年花。

诗歌表现羁旅之愁,三四句有早秀先凋之悲

②:章碣《焚书坑》:

竹帛烟销帝业虚,关河空锁祖龙居。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原来不读书。

讽刺的是秦始皇想焚书愚民,却还是葬送了万世基业。阿诚引的后两句并不是“读书救不了中国,不读书也可以救国”的意思,原诗是在用夸张到几乎有点喜剧效果的方法来讽古。大哥说阿诚读书有时会曲解误解,好像也不是在乱说233333

③:司汤达说的,好像就在《红与黑》里

④:柳亚子《题夏内史集》

⑤:普利莫·莱维说的,出自《被淹没和被拯救的》。他的想法和“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”背道而驰,自然是因为他是从集中营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,推荐他的《这是不是个人》和《元素周期表》,真的很好看。时间上说他不应该出现在这里,大家可以就当是阿诚突然想出来的233

评论 ( 7 )
热度 ( 116 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青晓 | Powered by LOFTER